這么多年了,每次想起探險攝影師弗蘭克·赫爾利Frank Hurley的攝影故事,都讓我既困惑又振奮。
困惑的是,我一直認定伊壁鳩魯式的生命觀點,覺得攝影雖然偉大,但在幸福生活面前,別說是攝影,任何藝術都是次要的,但弗蘭克·赫爾利的故事和他的作品,顛覆了我的這種認知,告訴我:攝影不但可以超越攝影自身,甚至可以超越生命。
故事還要從1914年說起,當時只有29歲的弗蘭克·赫爾利看到了一則刊登在倫敦報紙上的小廣告:
“招聘男士,踏赴險圖。微薄薪水,苦寒氣候;窮年累月,不見天日。危險不斷,旋歸難料;然依一朝僥幸,則功成名就。”
去陌生的地方探險,還給錢,還能成名?這放到現在也是吸引攝影師的賣點。于是赫爾利立刻心動不已,雖然當時他才遠征回來不久,但還是快快地又遞上了簡歷,做好了再次遠行的準備。
弗蘭克·赫爾利骨子里天生就流淌著冒險的血液,他脾氣極臭,是一個聲音沙啞,滿頭卷發的高個澳大利亞人,雖然家境一般,父母都是手工勞動者,但對工程學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好感,在17歲時,他便用15先令買了他的第一款柯達布朗尼盒式相機,這款相機讓他如獲至寶,攝影這個結合美學和技術的時髦媒介能極大滿足弗蘭克·赫爾利周游世界,大膽探索未知領域的好奇心。